一堂课,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竟然教出了不一样的“溶解”!2025年5月7日,安徽省合肥经开实验学校热闹非凡,200多位老师、园长和校长挤在一起,参加了一场特别的活动——幼小科学衔接“同课异构”。这不是普通的教研课,而是幼儿园和小学老师用同一主题安泰证券,教出不同花样的实验,帮孩子们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。
活动的主角是两位老师:幼儿园的张晶和小学一年级的胡澳华。他们选了“溶解”这个主题,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科学课。张晶老师带着幼儿园的小朋友,用糖块和水做实验,让孩子们看看糖是怎么“消失”的。她让孩子们边玩边学,激发他们的好奇心。胡澳华老师则带着小学生,用更系统的步骤,教他们观察盐和糖在水里的不同变化,引导孩子们思考“溶解”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两位老师的课,目标不一样,方法也不一样。幼儿园的课更注重让孩子们动手试,觉得科学好玩。小学的课则开始教孩子们观察、记录,甚至简单分析。同样是“溶解”,幼儿园像在玩游戏,小学像在做小实验。这种区别,恰恰是幼小衔接的关键:让孩子们从“玩中学”慢慢过渡到“学会学”。
安泰证券
这场活动的亮点,不只有课堂。专家们也来了,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。合肥幼儿师范学校的杨谊金教授说,幼儿园的科学课得抓住孩子爱玩的天性,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。蜀山区教研员许磊则提醒,幼儿园和小学得各有侧重,幼儿园重在启发,小学重在引导,不能一股脑儿把小学内容塞给幼儿园孩子。
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汪秋萍副主任最后总结,她夸了两位老师的精彩表现,也点赞了合肥经开区的努力。她说,幼小衔接不是让幼儿园变成小学,而是要让两个阶段的教学像接力赛一样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她的这句话,让在场的老师们频频点头。
这场活动,为什么这么吸引人?因为它直击了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: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,到底该怎么过渡?很多家长担心,孩子刚上小学跟不上,老师也头疼,孩子的基础参差不齐。这次活动就像给出了一个答案:幼儿园和小学要一起努力,设计适合孩子年龄的课程,让他们在玩中学会思考。
数据也能说明问题。据教育部统计,全国有超过80%的幼儿园和小学在推行幼小衔接改革,但真正做到科学衔接的不到30%。合肥经开区这次活动,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。他们不仅让老师们展示了教学成果,还通过专家指导,梳理了科学课的核心:幼儿园培养好奇心,小学培养探究能力。
这场活动让我们看到,中国教育的用心。合肥经开区的老师们,用一堂堂生动的科学课安泰证券,告诉大家:教育不是急功近利,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笑着迎接新阶段。未来,这样的尝试还会更多,孩子们也会因为这些努力,爱上学习,爱上探索。
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