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从“水火不容”到“闺蜜无间”:一位母亲与青春期女儿的破冰之旅 女儿升入初二后,我明显感觉到她变了。 曾经那个黏人又贴心的小棉袄,如今变得神神秘秘:进她房间会炸毛,翻她抽屉会暴怒,就连打电话都要躲得远远的,仿佛我是洪水猛兽。
我安慰自己,孩子大了,有自己的小秘密很正常。但她的变化远不止于此——曾经成绩优异的她,开始痴迷化妆,穿着打扮越来越“另类”。每周放假,她总找各种借口向我要钱,然后和小姐妹们逛街血拼,买回一堆花里胡哨却毫无用处的东西。 我忍不住担心:孩子这么单纯,万一交了不好的朋友怎么办?万一误入歧途怎么办? 于是,我开始旁敲侧击:“和谁一起出去的呀?有男生吗?” 女儿却一脸不耐烦:“你别管!”说完“砰”地一声关上房门。 更让我焦虑的是,她的心思似乎完全不在学习上了。好几次,我假装送水果推门进她房间,却看到她正和别人聊天,见我进来,她立刻倒打一耙:“你进屋怎么不敲门?有没有点隐私意识!” 手机成了她的“命根子”,写作业时隔几分钟就要刷一下语音,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。几次考试下来,她的成绩直线下滑。想到一年后的升学,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忍不住脱口而出: “你看看你穿的什么?像个鬼一样!” “有点时间就不能多学点吗?整天抱着个破手机!” 她也不甘示弱,越不让她用手机,她就越用;越不让她化妆,她就越画;对学习越来越敷衍,成绩一降再降…… 甚至把责任全推到我头上:“都怪你管得太紧,我快窒息了!” 看着她和我冷战的样子,我气得恨不得把她赶出家门,再也不管。 我实在想不通: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为什么连学习都搞不好?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我到底该怎么办? 01 冲突的根源:父母与孩子的“视角错位” 为了找到答案,我开始疯狂学习育儿知识,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里。 父母和青春期孩子之间的矛盾,往往源于“视角错位”。 有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: 一位妈妈带3岁的女儿坐地铁。地铁站人很多,但大家井然有序地往前走。女儿却突然大哭,拉着妈妈的衣服要抱抱。妈妈一手提着箱子,腾不出手,只好安慰:“等上车再抱好吗?” 女儿却不听,干脆坐在地上耍赖。妈妈气得不行,但无奈蹲下身准备抱她时,却愣住了——她眼前全是密密麻麻的大腿,行人的包包不时从脸上划过,耳边是嘈杂的脚步声……展开剩余74%
原来,女儿看到的“混乱”和“窒息”,与她眼中的“有序”和“顺畅”完全不同。 同样,面对学习,父母总觉得孩子“身在福中不知福”: “现在条件这么好,只要认真学就能考好,为什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?” “试卷上的错题,明明是不认真读题、计算粗心,稍微用心就能避免!”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,青春期本身就是一场“风暴”: 体内激素紊乱,让他们情绪亢奋又焦躁; 渴望独立,想摆脱父母的掌控,却又要面对学业的压力和同伴的眼光; 想被认可,却总在“躺平”和“内卷”之间挣扎…… 这些矛盾和困惑,父母看不见,却成了孩子眼中的“大山”。 可惜,很多父母把孩子的“拒绝”当作“叛逆”,用强硬的方式干涉,结果矛盾越积越深,孩子反抗得越激烈。 02 破冰第一步:把孩子当“陌生人”,给尊重,留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讨厌被管束,父母要学会从他们的生活中“退出”。 把孩子当“陌生人”,保持距离,给予尊重,只要不触碰底线,就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。 我开始尝试放手,甚至用欣赏的眼光看她。 有一次,女儿和小姐妹逛街回来,提着大包小包,进门后躲躲藏藏,生怕我骂她。 要是以前,我早就开火了。但这次,我忍住了。 见我没反应,她大着胆子穿着新衣服出来。我扫了一眼,别说,还挺好看——她本就是大长腿,身材匀称,这么一打扮,青春又时尚。 我笑着说:“今天这身衣服真不错,过来我看看。” 女儿一脸惊讶,害羞地走过来。我点点头:“真青春,还时髦,显得你又高又瘦。” 她顿时眉开眼笑。 “你跟我来!”我把她拉进房间,“妈再教你化个淡妆吧,比你平时化的浓妆好看多了。” 女儿瞪大眼睛:“妈,你今天吃错药了吧?” 我翻了个白眼,心想:与其让你天天顶着大浓妆出门,不如教你化个适合的妆。 我们折腾了半小时,妆化好了。女儿对着镜子左看右看,兴奋得不行:“妈,你太厉害了!”她掏出手机自拍,还拉着我一起合影。 那一刻,我恍惚觉得,我们不再是“敌人”,而是“闺蜜”。 从那以后,我不再对她指手画脚。穿什么、用什么、做什么,都由她自己决定。 渐渐地,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。 我们一起逛街、打卡美食、看电影,她在我面前也越来越放松——跟我吐槽班上的男生女生,抱怨数学太难、物理像天书……
每当这时,我都忍住说教的冲动,认真倾听,给她足够的情绪价值,做一个合格的“树洞”。 神奇的是,当我减少控制,把学习和生活还给她后,她的情绪越来越稳定,学习也渐渐自觉起来。 03 破冰第二步:稳定情绪,才能唤醒内驱力 一位老师曾对我说: “父母教育的重点,不是盯着孩子学习。那些成绩好的孩子,往往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内驱力。所以,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唤醒她的内驱力,才是父母最大的价值。” 有一天,女儿回家后气呼呼地吐槽:“有个朋友天天说我土,说我黑,当着别人的面贬低我!” 要是以前,我肯定会说:“别管这些,好好学习才是正事。” 但现在,我知道她需要发泄,这也是树立价值观的好机会。 我先是认同她:“这样的人确实讨厌,妈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……” 然后带着她一起吐槽,等她情绪平复后,我问:“你觉得她说得对吗?” 女儿想了想:“其实我觉得还好,我比她高,身材也比她好,虽然没她白,但比大多数同学都白呀!大家都穿校服,她还说我土,肯定是嫉妒我!”
我点头:“对,女生之间的矛盾,很多都是嫉妒。但如果不正确引导,确实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。” 我又问:“那你打算怎么办?”
她想了想,摇摇头。 于是,我找了一段杨澜的视频给她看,然后说:“杨澜不是大美女,但她有才华、有实力,大家都尊重她。也就是说,只要我们在某方面足够优秀,别人再怎么吐槽,也影响不了我们。” 女儿若有所思:“对,我要是在学习上超过她,她再怎么嚣张,我也不在乎了。” 从那以后,她像打了鸡血一样学习,很少再和小姐妹逛街。虽然偶尔还是会情绪低落,但有我的支持和分担,她很快又能调整状态,继续努力。 仅仅一学期,她的成绩就突飞猛进,连老师都惊讶不已。 04 破冰第三步:当“咨询师”,不当“导师” 当然,学习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。随着知识难度增加,孩子总会遇到困难。 这时,父母最好当“咨询师”——保持距离,孩子求助时再提供帮助。 女儿学物理遇到瓶颈时,我没有急着给她建议,而是说:“如果解决不了,妈可以帮你。” 她一开始坚持自己解决,但一段时间后,还是来找我了:“我还是报个物理班吧。” 我点头同意。果然,她自己要求的,学起来一点不抵触,很快就突破了瓶颈。 05 写在最后:接纳、尊重、陪伴,是青春期最好的解药
陪女儿走过青春期,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。 我想告诉所有家长:无论孩子多叛逆、多让人生气,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,用对方法,就一定能解决问题,帮助孩子“逆天改命”。 如果你也正为孩子的叛逆、厌学、沉迷手机、亲子关系差等问题焦虑,别急—— 试着接纳孩子的不完美,尊重她的选择,给她足够的空间; 在她情绪低落时,做一个倾听者,帮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; 在她遇到困难时,当一个“咨询师”,而不是“导师”。 你会发现,青春期不是“洪水猛兽”,而是孩子成长的契机。 而你,会成为她最信任的伙伴,最温暖的港湾。
发布于:湖北省
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